close
   

1981

民國70

三月,影視雙方協議,三台可自由選擇時段播放六年前國語片,但每週每台一次為限。

八月,鄧小平提出以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。

永昇拍攝《上海社會檔案》、《假如我是真的》,成為傷痕文學風潮中的重要作品。

賭片盛行,內容由混合民族沙文主義、黑社會打鬥及老千幻想,故大受歡迎。實則黑社會類型與各種類型均為混合,形成風潮。如與功夫片混合,出現《清洪幫》、《洪門三柱香》、《上海灘龍虎鬥》等片;與女性剝削混合則出現女性復仇電影,如《女王蜂》、《瘋狂女煞星》、《怒犯天條》、《女王蜂復仇》等;與警察或Dirty Harry公式混合則有《熱血》、《邊緣人》、《飛豹行動》等片。

文藝愛情電影出現新轉型,即陳坤厚侯孝賢搭檔合作的都市愛情喜劇,如《就是溜溜的她》、《蹦蹦一串心》等,男女戀愛關係較為踏實,實景亦由「三廳」(客廳、餐廳、咖啡廳)遷至台北街頭。

朱延平許不了公式電影抄襲現成卓別林動作喜劇,結構鬆散,卻對中南部觀眾有號召力。港式喜劇入侵,如《摩登保鑣》、《泡妞》、《夜來香》等賣座不俗。

林清介以《學生之愛》備受重視,儼然有徐進良繼承者姿態。但其後《同班同學》、《男女合班》均不能捉住中學生現實,僅剝削年輕人情況,不久即遭淘汰。

政策電影仍有後繼熱心者,如《辛亥雙十》、《龍的傳人》、《揹國旗的人》、《海軍與我》、《中國女兵》、《二等兵》、甚至《大湖英烈》等。此外,由大陸傷痕文學改編者,如《假如我是真的》、《上海社會檔案》均受到肯定

金穗獎今年得獎人如萬仁柯一正、麥大傑、蔡明亮均在日後臺灣新電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。足見金穗獎已成為人材培育搖籃。

電視錄影帶到盜錄情形打擊國片業者甚鉅。

新聞局草擬「電影法」,與外片配額法一齊修正,並減少美片商十部配額,輔導國片。

電影文化在為新電影運動鋪路,電影圖書館放映受肯定的國片,如《董夫人》、《冬暖》、《瘋劫》、《俠女》。並放市川崑、荷索、溫德斯、法斯賓達、楊楚、維斯康提、狄西嘉作品,及大量法國片。

國內二大報推出電影專欄,中國時報是「一部電影大家看」,聯合報是「電影廣場」。

 

民國71

中視播出「楚留香」,造成轟動。

台灣新電影由《在那河畔青草青》與《光陰的故事》展開,文藝愛情片及功夫片式微,個人風格電影興起。學苑電影亦開始,企圖引起知識份子對國片之關懷。

噱頭集錦片(紅粉兵團、紅粉游俠、紅粉大對決)、女性復仇片(瘋狂少女營、少女感化院、烈日女娃人、冷眼殺機、失節、憤怒的玫瑰、赤色響尾蛇、黑市夫人),校園學生片(畢業班、台北甜心、哇塞、溜溜夜校生、少男少女十七八、飛越補習班),警匪片(神探梟雄、慧眼識英雄、脂粉奇兵、七步干戈),民間故事(中國開奇譚、十殿閻羅、十八層地獄、孫悟空大戰飛人國),軍教片(動員令、超級勇士、血濺歸鄉路),均是一窩蜂的類型,其粗製濫造顯現出臺灣電影商業基礎之薄弱混亂,不久就全盤輸給包裝好的港片,如新藝城、永佳、世紀在台灣勢力坐大,與台產影片太粗劣有相當關係。

四月,聯合報專欄「電影廣場」引起片商與新聞界之對立,聯合報取消所有電影廣告,電影界聯名黑函散發文工會、新聞局、片商公會,並採各種威脅利誘手段。該專欄不久在壓力下結束。

七月,首次「午夜場」在中國戲院放映,北市警局聲言取締。

八月,劇本先審製度取消,改以影片完成時送檢,並邀社會人士共同會審。

瓊瑤幾部電影《燃燒吧!火鳥》、《卻上心頭》、《問斜陽》逐漸走下坡,顯示瓊瑤時代結束。

香港影人赴大陸成風,新聞局有新「香港附匪影人審定辦法」,「再生人」因林子祥、翁維詮赴大陸,三度被凍結。林子祥因《投奔怒海》回新聞局解釋澄清立場。李翰祥赴大陸拍片消息封鎖,邵氏迅速推出若干李翰祥舊片放映,日後才宣佈他去拍《垂簾聽政》等兩片。徐亨函請行政院長孫運璿,謂適應海外情況,應勿使第三者受無謂損失。由是,李翰祥電影《武松》才以參加金馬獎,得女主角、男配角、服裝三個獎項。

新聞局取消事先審劇本限制,改為直接審查電影,並邀請社會士參加審查。電影法草案通過。

金馬獎最佳影片選出《辛亥雙十》,輿論嘩然。民間單位舉辦會外賽,結果大相逕庭。中國時報選出港片《邊緣人》,聯合報則選出《在那河畔青草青》為最佳影片。

新聞局邀請十個民間電影社團參與金馬影展工作,形成官民合辦性質。

亞洲影展一改分獎制度,臺灣影片全軍覆沒,引為奇恥。

 

民國72

一月,電影實施分級制,但未嚴格執行,效果不彰。

一月,經濟部提出「錄放影機工業輔導措施」,試圖降低錄影機價格。二月,公佈戡亂時期國片處理辦法。

四月,中影所屬院線打破「包底」制度。

新聞局同意部份台語發音之國語片《兒子的大玩偶》參加金馬獎。

六月,黃卓漢結束第一影業。

十一月,立法院通過「電影法」,將電影訂為文化事業。

廣電處成立「順風一號」專案,掃蕩非法第四台及錄影帶。

交通銀行成立製片貸款基金。

新聞局長宋楚瑜宣佈任何亞洲影展最佳影片,均可獲得一千萬元獎金。

電影院實施預售門票制,效果亦差。

片商抵制「一票兩片」戲院,採停止供片措施。

電影粗劣導致不景氣,至少月有三十二家戲院倒閉。

電影界應變不景氣措施包括:中影提供五千萬相對資金,願與獨立製片合作(計有高達《竹劍少年》、王菊金《南京的基督》成功);交通銀行用兩千萬元為貸款基金,每年最高融資可到達一千萬元;廣電處成立「順風一號」專案,掃蕩非法錄影帶及第四台;中央抒解國片壓力,將娛樂稅從百分之十二減為百分之六;立法院三讀通過「電影法」,取消原來的電檢法,將電影升格為文化事業。

瓊瑤《昨夜之燈》票房慘敗,其巨星公司解散,瓊瑤時代正式結束。

商業電影以朱延平/許不了公式《四傻害羞》噱頭組合(1938大奇案、美人圖),及港產鬧劇(五福星、最佳拍檔大顯神通)取得先機。

臺灣新電影轉捩一年,中影總經理明驥推動小成本的年輕導演電影如《兒子的大玩偶》、《海灘的一天》,為新導演打下基礎。有心製片張華坤製作《風櫃來的人》、《小畢的故事》、《油麻菜仔》,成績可觀。但《兒子的大玩偶》第三段〈蘋果的滋味〉因黑函密告「內容不妥」而被迫遭文工會與中影內容修剪,引發輿論反彈,發生「削蘋果事件」。

 

民國73

反主流影像團體「綠色小組」成立。

六月,電影業界通過「防範暴力事件參考要點」。

九月,公佈「電影法」實施細則。

九月,法院認定錄影帶出租業「出租盜錄帶之行為無罪」不在取締範圍內。

台灣電影產量跌至五十八部,創十年新低。

電影票印花稅免除。

外片輸入拷貝數量增為四個。

金馬獎轉由民間辦理。

臺灣錄影帶租售店由三千家增至八千家,同時錄影機降價,海外市場銳減,星馬市場全無,加上港劇甚為風行,以致觀眾人數減少一半以上。

文學改編電影蔚為風潮,由小說改編的電影,因結構完整,本身知名度高,成為新電影主流。改編作品計有白先勇的《金大班的最後一夜》、《玉卿嫂》、王禎和《嫁粧一牛車》、楊青矗《在室男》、廖輝英《不歸路》、李昂的《殺夫》、陳雨航的《策馬入林》,黃春明《我愛瑪琍》等。

港劇喜劇仍在票房領先(鐵板燒、全家福、快餐車、貪心鬼),成龍/洪金寶/許冠文/新藝城成為金字招牌。

剝削性及暴力電影逐漸沒落,如《狂情》、《一代名妓小鳳》、《華埠風雲》、《窺情》等。

新導演士氣低落,票房失利。《霧裡的笛聲》、《單車與我》、《冬冬的假期》全部失利。

中影的政策電影《聖戰千秋》及《洪隊長》,中製的《戰爭前夕》全部遭滑鐵盧。林清介的《北南西東》、《安安》及學生電影《頑皮男生俏女生》亦不賣座。影業商等狀況混亂。

新聞局將日片擬定專案進口,每片須捐三百萬元為國片發展,總收入百分之二十須歸我國發行公司,此為必得日映畫聯盟在東京大阪辦臺灣電影節。然而製片協會聲明抗議該專案。

美商配額自八十五降至五十部,美國電影出品協會向貿易代表署訴願,稱臺灣「不合理」並停止進片達半年之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oku 的頭像
    soku

    soku

    so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