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
【陳子福時期:電影海報成為宣傳電影的重要媒介】

台灣電影海報繪製大師陳子福在民國95(2006) 獲得第四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。畫海報對陳子福而言是一種使命感,在那個時代,沒有海報宣傳,電影就無法吸引觀眾。

「電影海報」是電影業者宣傳電影的重要媒介之一,就電影宣傳而言,電影海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台灣早期的電影海報,多是陳子福以手繪方式製作完成,無論在「質」或「量」上,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,藉由電影海報畫面中的各種元素組合,可探究出不同時代所投射出的人文風貌。

當時,由於印刷技術並不發達,常常利用幾張的電影海報來作全省巡迴放映的宣傳廣告,只是數量不多且經常隨著影片的播放而易地再使用,經常發生電影還未下檔、電影海報就不堪使用的窘境,激發了陳子福的繪畫工夫。

陳子福累積了超過五千多張的電影海報畫作,曾經在電影市場最好的時期一天畫34張的電影海報,甚至一個月連續畫出40多張的電影海報,有的片商由於片子就要上檔,而電影海報還遲遲未出來,就拿著便當至陳子福家中緊迫釘人,甚至是排隊等候,只為等著陳子福的電影海報畫作,這是因為陳子福對於劇中人物寫實的刻劃,劇情場景的描繪,將電影的菁華藉其彩筆展現出來,生動而傳神,難怪片商們寧可等他繪畫的作品,而不假他人之手的原因吧!

四、五、六十年代陳子福畫過台語片、國語片、西洋片甚至日本片的海報,當時的電影宣傳需要電影海報來打先鋒,觀眾常以看電影的演員主角為主,且當時認識字的人不多,所以需要藉由圖像(男、女主角)及表現的畫面場景來做判斷電影的好壞為依歸。畫面的呈現首重於寫實的描繪,特別是人物頭像的描寫,尤其是那已家戶知曉的大明星,若是將其畫的不像本人的話,不僅無法達到宣傳的效果,也會砸了自己繪畫的招牌。

陳子福對於人像的描寫有其獨特的表現手法,通常是先從眼睛開始描繪,特別是〝眼神〞,接下來是鼻、眉、嘴,然後再從人物的中軸畫起,將整體臉龐勾勒出來,「觀察」可說是其繪畫的不二法門,透過觀察當時的社會背景、流行、電影劇情…仔細的刻畫的人生舞台。

在繪製電影海報前,陳子福會先根據片名及了解劇情後,著手整張海報的繪圖工作,海報主體人物可說是整張海報的表現關鍵,就其人物的寫實、神韻、光影、色彩均得細心的描繪;在背景方面,陳子福想像或根據劇情的需要所描繪出來,除了襯托出主角人物的氣氛外,更表現出整體的空間感、層次感。

就當時的台語片、國語片、西洋片、日本片的不同屬性,在海報的表現自然不同,〝寫實的表現〞是最好的訴求,將影片的場景、演員陣容一一的描寫出來,以人為主角,故事的時空背景為襯托主角人物,讓人一看就懂的表現可說是當時台語片的海報繪畫風格。國語片與日本片則注重劇情感性的描寫,通常以整體劇情氣氛的營造為主,但仍以寫實的描繪為主。西洋片由於是〝舶來品〞,在海報的風格上以較為大膽的構圖、抽象的線條、活潑的色彩來做表現。當然也需要根據劇情來作整體畫面的構圖編排,例如:武俠片其用筆的筆觸較為粗獷豪邁,著重力道的表現。愛情倫理片則用筆較為細膩感性,且重整體畫面彼此呼應的關係。喜劇片的表現手法較為活潑誇張,多利用高明度、高彩度的色彩與圖案式的表現手法。綜合上述各類電影海報宣傳的方式,感受到陳子福在海報繪製上,除了訊息的傳達外,也會針對不同的消費族群與電影內容的訴求,繪製出不同的視覺溝通表現形式。
   
值得一提的是,在整張海報完成後,陳子福會在其所繪的海報下簽名,表示對自己的作品負責,也展現對其作品的信心與企圖心,因為他要把最好的呈現在大眾眼前。
   
當時海報的繪製乃是畫在畫布上面,再以廣告顏料塗繪為主,主要成份為日本(DORO EM GU 泥)顏料調製而成,為單色之色料,所以在使用色彩之際,還要買回顏料後自行再來調配。在繪畫之前須先在畫布上上漿(太白粉),讓廣告顏料塗上後能色澤光鮮、持久不退色。
   
當時沒有照相打字的技術,所以繪製整幅海報畫面,海報上訴求的文字必須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的描寫出來,海報主標題常藉由片名與劇情的表現做為電影片名文字的設計。也沒有所謂的「美術字」之稱謂(陳子福稱之為〝畫字〞),利用的字體多為黑體、明體、楷書與仿宋體,而這幾種字體不論在電影廣告看板、海報或任何有關於美術設計是經常運用到的基本字體,並且根據各種不同的劇情將字體的造型做變化,創造新的字體出來。繪製完後再送至印刷廠做分色製版印刷,由於分色技術是採人工描繪,且分為七個色版來做分色印刷(黃、紅、粉紅、藍、淺藍、灰、黑),所以需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,有時為了趕工送印,常常將畫面裁切成好幾塊,再交由幾個分色師父共同完成一張海報,因此,海報原作常有遭到分割後的刀痕。
   
由於時代的改變,印刷、製版工具也益加精進,在電影海報的繪製上也出現了一些利用攝影、剪貼的表現手法,類似於普普藝術的表現,例如背景圖片的運用或在海報上需要產品圖片的運用,藉由分色製版技術的進步,讓陳子福在電影海報的創作上有更大的發揮空間,較晚期的電影海報作品也由於照相打字的出現,使得整體畫面的呈現更為完整。

電影海報所傳達的大多是以電影的劇情描繪為主,但就視覺傳達的角度來看,其所傳達出來的訊息是當時代的符碼、生活、文化與資訊的傳播,除了告知電影相關的訊息外,也說明電影的表現風格、電影的技術、電影的職務分類、社會現實的反應、當時社會的流行…等,因為陳子福敏銳的雙眼、靈巧的雙手,彩繪出四十、五十、六十年代之間的視覺符號,為台灣早期的美術設計史留下珍貴的史料。

陳子福作品所傳達出來的訊息分類如下:
(
) 電影的表現形式
   
不論是日片、國片、洋片抑或是台語片,每一部片子都有其劇情的敘述,也有其表現的主題風格,所以就有其表現形式的呈現,根據杜雲之於民國57年依據台灣電影檢查的記錄將當時台灣的電影表現形式區分為十類:依序為1.武俠片2.愛情片3.喜劇片4.偵探片5.社教片6.神怪片7.歌舞片8.悲劇片9.戰爭片10.紀錄片。
(
) 新聞時事的表現題材
   
由於傳統之民間故事、神話傳說,愛情倫理片已是充斥各大電影之表現題材,所以當時許多社會上發生的時事,也成為各片商們拍片的題材來源之一,透過電影將真人真事搬到大螢幕上,藉由新聞的報導建立電影之知名度,以此為電影促銷之賣點以吸引觀眾,這也是五、六十年代的拍片特色之一。
(三)電影工作的細分
   
早期的電影海報,只要將其所擁有的大卡司作一宣傳與導演作一描寫外,其他並未多見於海報上的敘述,後來因電影製作日趨嚴謹,電影拍攝器材的進步與發行公司之度的建立,慢慢的在海報上也出現了像監製、製片、編劇、攝影等職務的敘述,象徵電影的事業漸漸的走向專業與分工,而其也常為電影宣傳之重點,例如〝權威大製片家〞、〝享譽最高王牌導演〞、〝金馬獎攝影師〞…等。
   
從以前的〝辨士〞獨挑大樑的又說又唱又兼廣播又音效,再來的現場樂團的演奏,經過不斷的在錄音與配樂的技術上有所改進,為強調其錄音、音樂之專業水準表現,所以在電影海報上就有〝音樂〞的職稱或〝電影主題曲〞之演唱者的出現。〝美術設計〞可說是較晚出現的職稱,但在民國38(1949)的「夢斷櫻都」一片的宣傳海報)上,有〝美術清水喜代志〞等文字,由於此一電影乃與日本東寶株式會社合作拍攝,所以由此推知在此一時期之前的日本電影界中已有〝美術設計〞之稱謂,而台灣於民國39(1950)的〝雨夜歌聲〞也強調由已故名導演李翰祥負責之〝美術設計〞與白光領銜主演齊名,由此也可看出〝美術設計〞對於電影製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。
(四)電影放映技術的呈現
   
台灣最初的電影放映,在日據時期日人高松豐次郎,由日本帶來放映機於西門町前廣場放映(新生報社地址前)。當時不論放映的機器或設備可說是相當的簡陋,約至民國二十年,放映的機器也發展至以電氣照明,但仍然是黑白無彩電影。一直到台灣光復後,國外的電影放映技術突飛猛進,也帶動國內電影界的跟進,所以從台灣光復後的電影海報上,我們可以從中窺探當時的放映技術。

從彩色的訴求,例如強調其色彩之鮮豔與飽和的〝伊士曼彩色〞,以及放映影片的頻寬強調其放映品質,如55厘、65厘、70厘的陶德式電影,甚至是三機放映的立體3D電影,以及強調放映螢幕的形狀—寬弧形,讓觀眾的觀賞視角能有身歷其境感,如〝新藝綜合體〞、〝超視綜合體〞。這也是此一時期的特色之一,提供觀眾最佳的視覺享受,只要是率先引進的片商一定會大事宣傳用以招攬觀眾。
(五)經營之片商
   
在早期台灣的片商幾乎是以單幫客的形式出現台灣光復後,其影片之進口仍由日本政府所控制與掌握,一直到台灣光復後,中國上海幾家頗具規模的電影公司來台設立台灣辦事處,台灣才有較為完整的影片代理制度,不過仍舊由幾家較大型的公司所控制,例如「大中華」、「中聯」、「國泰」、「大同」。
(六)美術字體的設計
   
早期電影海報上的文字,均是由畫師一筆一畫慢慢的描繪上去,不像現在以有照相打字或電腦來取代。陳子福對於其海報上的美術文字有其自成一格的表現方式,例如武俠片用較為粗獷、豪邁且帶有筆觸的粗楷體或書法體,用有表現武俠片中的力與美;愛情片、悲劇片與倫理片則多運用楷書體、仿宋體或明體之變形字;喜劇片、神怪片、偵探片或偶戲片(五十年代的布袋戲),較常使用黑體字或其變形字體。

在說明內文的表現上,由於字體多屬小字且字數較多,多以黑體字再輔以明體字來做表現。在字體的粗細表現上,悲劇片、武俠片、神怪片、偵探片、戰爭片多以較粗的字體來呈現,愛情片、喜劇片、倫理片多以較細的字體表現,以強調其纏綿悱惻之愛情或調皮淘氣之喜鬧氣氛。在陳子福的電影海報上,發現一件有趣的事,就是當時的橫排文字走向均是由右至左,與現在的橫排文字由左至右的走向不同,值得再深入探討與研究。

今天,台灣的電影不斷的在世界影展中展露頭角,也象徵台灣電影的導演、攝影、燈光、服裝、美術…等水準逐漸受到國際間的肯定,不論電影內容多麼精彩,演員陣容多麼堅強,仍舊少不了一位沈默的推銷員,默默的在城市中每個角落透過其色彩、文字、圖像來告知觀眾。

現今由於電腦逐漸取代傳統的繪畫、打字甚至排版印刷,所以在電影海報製作上也呈現出多元的表現形式,影像合成是現在流行趨勢之一,但卻也因此所產生的每一件作品出現了大同小異的情形,這是現在在設計上因電腦所產生的瓶頸之一,所以目前的電影海報表現方式又有回歸用繪畫的表現,例如之前獲得影展獎項蔡明亮的作品「河流」,即是以傳統手繪的表現技法來呈現。

陳子福曾經走過電影的興盛時期,也看著它日漸凋零衰敗,但其為台灣電影所留下的珍貴史料是不容我們遺忘的,不論是在台灣電影史上或是台灣美術設計史上,他的電影海報作品是值得我們加以珍藏與保留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o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